三伏天高温闷热,很多人习惯长时间吹空调、吃冰饮 “降温续命”,但过度贪凉可能悄悄埋下健康隐患,其中 “面瘫” 就是夏季高发的 “隐形杀手” 之一。尤其是免疫力较弱或体质敏感的人群,稍不注意就可能被 “找上门”。
为什么三伏天贪凉容易引发面瘫?
这里说的 “面瘫”,医学上多称为 “特发性面神经麻痹”(贝尔氏麻痹),是一种急性发作的面神经功能障碍,主要与面神经受损、水肿有关。三伏天高发的原因,和 “贪凉” 导致的刺激直接相关:
冷热刺激剧烈:高温时人体毛孔张开,若突然对着空调、风扇直吹面部,或大汗后用冷水洗脸、冲凉,寒冷刺激会导致面部血管急剧收缩,面神经因缺血、缺氧而出现水肿、受压,影响神经传导功能,进而引发面瘫。
免疫力下降:三伏天闷热潮湿,人体易疲劳、睡眠不足,加上贪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(如吃冰过多影响消化),免疫力降低,病毒(如疱疹病毒)易趁虚而入,诱发面神经炎症。
面瘫发作有哪些典型症状?
面瘫通常急性起病,数小时到 1-2 天内达到高峰,核心表现是 “面部不对称”,具体可自查:
口角歪斜:说话、笑时嘴角向健侧(正常一侧)歪斜,吃饭时食物易滞留患侧口腔。
闭眼困难: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,眨眼无力,甚至出现 “露白”(闭眼时眼球向上翻,露出白色巩膜),易流泪或干涩。
面部麻木 / 无力:患侧额头皱纹变浅或消失,抬眉、皱眉时患侧无动作;鼓腮、吹口哨时患侧漏气。
其他症状:部分人可能伴有耳后疼痛、味觉减退(吃东西尝不出味道)、听觉过敏(怕吵)等。
三伏天如何预防面瘫?做好这几点很关键!
面瘫虽非大病,但急性期影响生活质量,若延误治疗可能留下后遗症(如面部肌肉联动、眼睑闭合不全),因此 “预防优先” 是关键:
1. 避免面部直吹冷风
空调温度别太低(建议 26℃以上),出风口不要正对头部、面部;风扇避免近距离直吹脸,可摇头或放远一些。
乘车、睡觉(尤其是午休)时,别让车窗缝隙、空调风口直接对着脸吹,可戴薄口罩或用衣物遮挡面部。
2. 控制 “降温节奏”,避免冷热骤变
出汗后别急着猛吹空调或喝冰饮,先擦干汗、到阴凉处缓一缓,等体温稍降再降温。
少吃过量冰饮、冰水果,避免冷饮直接刺激口腔和面部神经;洗脸、洗澡用温水,减少面部受凉。
3. 注意面部保暖,增强局部防护
早晚或空调房内,可穿轻薄长袖衣物,或用围巾、丝巾轻护面部,避免冷风直接侵袭。
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后,可适当揉搓面部、耳后,促进血液循环,减少神经缺血风险。
4. 提升免疫力,减少病毒诱因
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(熬夜会降低免疫力);高温天注意补水,别脱水。
饮食清淡均衡,少吃辛辣、生冷食物,避免胃肠不适;适当运动(如晨起散步、瑜伽)增强体质,但避免大汗后立即受凉。
万一出现症状,该怎么办?
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口角歪斜、闭眼困难等症状,千万别拖延! 面瘫治疗的黄金期是发病后 1-2 周内,越早干预,恢复效果越好:
立即停止吹冷风、吃冰等刺激行为,做好面部保暖。
尽快到医院神经内科或针灸科就诊,医生会通过检查判断病因(如排除中风、病毒感染等),早期可通过激素减轻神经水肿、抗病毒药物(如有病毒感染)、营养神经药物(如维生素 B12)等治疗,配合针灸、理疗效果更佳。
三伏天降温虽重要,但 “适度” 是前提。别让一时的凉爽,换来面部功能的 “罢工”。做好保暖、规律作息、增强免疫力,才能安稳过夏
|